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教育 > 机构与成果  > 详细页面

一位达斡尔族女性的传奇 ——评《嫩水长流》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海燕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2日 浏览量:

  2006年9月,我收到一本稿子,是一本手写稿,里面有钢笔的改动,也有浆糊粘贴的痕迹。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这样的手稿已经很少见了,说句实话,当时我真不想看这样的稿子,但当我看完时,却深深地被感动了。

  书稿是原内蒙古师范大学干训部党总支书记、达斡尔族老干部翱云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散文纪实体的形式,详尽记述了翱云不平凡的一生,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的某些侧面,是一个人的一部心灵史。

  翱云的一生,坚持真理,追求正义,为民族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到了花甲之年,还心系贫苦牧区的孩子,到处奔走办学,全书故事真实感人,语言流畅,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性,字字句句闪烁着一位达斡尔族女性的光辉形象。

  因作者个人传奇般丰富的经历及书中所展示的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历史镜头,使这本书很有可读性。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上,更主要的是展现了达斡尔族女性的人格。在这里,人格的魅力胜于文学魅力。

  作者在寄语读者中有过这样的交代:“人们从表面上看我是大学毕业生,文化程度也不低。但他们包括我的孩子都不知我的内情。老老实实地说,我的汉语文程度连初中生的基础都没有。写出来改了又改,终于在朋友的指教下,糊里糊涂地写完了,好在是想给孩子看的,也就宽慰了许多。”

  如果不是作者这么坦诚、谦虚地介绍,从书中,没有人能看出她汉语文的基础如何,相反,有些汉语文水平很高的人,也未必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单就是这样一位自称是汉语水平连初中生的基础也没有的80岁老人,能把这本书写完,已经很不简单。

  在一个重视物质享受的时代,很多人退休后安于休闲娱乐或干脆哄哄孙儿,尽享天伦之乐,而年过花甲的她为什么要艰难地写自己的回忆录呢?带着好奇,我曾经问过翱云老师,她说:为了让孩子了解一些历史,知道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更好地珍惜它。她还说:“我在一生中没有留给孩子们什么金钱和遗产,这也算是留给孩子们的一点精神食粮吧。”

上一篇:
下一篇: